编辑:苏婉蓉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5913 时间:2023-10-18 13:51:46 阅读量:10248
近期北向资金时有流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甚至过度解读。笔者认为,北向资金短期有明显均值回归波动特征,长期呈总体持续流入趋势,其并非市场前瞻领先信号。应理性看待北向资金的流动与影响。
首先,根据北向资金波动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其短期流动有很明显的均值回归波动规律,即短期内连续净流出后会出现逆转变为流入,同样连续净流入后也会有逆转。北向资金短期内连续快速净流出,过去也多次发生,典型情况如2019年5月份、2020年3月份、2020年8月份、2022年3月份、2022年10月份等,在当时均引发了市场较大关注,但事后看,净流出转净流入均是正常的资金流动。
因此,当下8月份和9月份出现的北向资金净流出,无须过度解读。实际上,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和净流出在不同月份交替出现。而从全年来看,今年前9个月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032亿元,流入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从短期波动的经验性规律看,四季度北向资金再度逆转变为流入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从中长期趋势看,北向资金总体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持续流入趋势,2014年至今,历年北向资金均为净流入,这背后是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价值增长。一方面,随着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等多项重大改革措施落实,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上市公司不断崛起。另一方面,即使在北向资金已经流入1.83万亿元后,当前A股在全球资金中依然是总体低配,未来上升空间巨大。
近年来,北向资金常被冠以“聪明钱”称号,不少境内投资者认为北向资金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代名词、是境外全球资金的代表,拥有“定价权”和“前瞻性”,因此将北向资金变动视为“风向标”和市场领先信号。但笔者认为,这种“聪明钱”“定价权”“前瞻性”的判断完全是伪命题,具有极大的误导性,跟风操作既不利于投资者自身投资收益率,也会加剧市场交易波动和情绪变化。
一是从收益率表现看,北向资金“聪明钱”属性仅在极少数年份出现,近年来明显降低。我们以当年年底持仓市值变化减去当年成交净流入,来定义北向资金当年投资收益。从2014年沪港通启动开始统计,过去10年时间里北向资金收益率仅有5年高于Wind全A指数,胜率基本五五开,并未长期好于大盘。而如果对比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收益率(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表现,就会发现从2014年底起算至今,两者累计收益率几乎是一致的,北向资金取得了机构投资者平均收益,并非被神化的“聪明钱”。
二是从市场影响力看,北向资金也不具备所谓的“定价权”。所谓的机构定价权,主要体现在机构的持仓状况,即机构投资者股票仓位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比重。以此计算,最新数据显示,北向资金持仓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在3.5%,无论是3.5%的持股占比绝对数值,还是对比国内公募基金持仓市值占全A流通市值比例的8.5%,都可以说明北向资金不具备所谓的“定价权”。
总体而言,北向资金作为一类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多数情况下与其他类别投资主体是保持一致的,市场表现好的时候会流入、市场表现弱的时候则会流出。其资金流动与行情本身基本是同步的,并不具有领先的前瞻性指标意义,因此绝对不能简单将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或净流出看作是未来市场涨跌的风向标。还是需要更多从上市公司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分析更能体现公司价值的信息,进行价值投资。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回稳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资本市场投资机遇仍不断涌现,中国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更大的长期竞争优势。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坚定看好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市场也将会给乐观理性的投资者以更好的回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2023-03-01 08:09:00
2023-02-23 10:55:00
2022-08-18 06:35:00
2022-08-17 18:21:00
2022-08-17 16:08:00